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来看弹幕的,不是来听你骂人的

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2020-10-03

前段时间

央视版四大名著登录某视频平台

吸引了许多人前去重温童年经典

然而在点开弹幕之前

我完全没想到会这么好笑

在一片弹幕里

闪耀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之光

 

有人一上来就走错片场

红楼梦贾芸和三国演义孙权,由同一位演员饰演

 

有人空耳

确实是骑马的声音

 

有人脑洞清奇

看啥都像吃的

 

有人忙着名场面打卡留念


还有科普君、计数君、打卡君、

野生字幕君、高能预报君们各展身手


但并非所有视频里的弹幕都这么欢乐
有时候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让我都不想打开弹幕 
……


前方高能,弹幕里见

 

弹幕,已经从新鲜事物转变成了视频刚需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曾提出过时空分离和 “脱域” (disembeding) 的概念。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现代社会中的时间和空间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组织起来,导致 “在场”与 “缺场”的条件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


可以随时加入,也能任意离开,“弹幕”这种在虚拟网络中的社交,可以被看作是吉登斯所关心的 “时空分离”的典型,它与正在播放的视频形成有趣的互文,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视频和直播观看行为。不管是何年何月凌晨几点,只要弹幕刷起来,就有一种“天涯共此时”的氛围。

 

在今年湖南卫视元宵节晚会中,节目现场首次将观众席改造成“弹幕式观众席”。观众以“实体弹幕”的方式参与互动,在疫情期间传递了温暖和力量。


在参与弹幕文化的过程中,网民是文本的“狩猎者”。他们在不同的文本之间游走,打破了视频制作者的权威,将文本为自己所用,通过重新编排和编辑,赋予其一套全新的意义。(关于梗文化更多信息可见上期文章→看不懂梗的我,社交“还有机会吗”?

 

阿伟死了和awsl


弹幕是一场盛大的二次创作狂欢,更是自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无需依靠自身的粉丝数量或算法推荐,弹幕的发布者只需结合视频内容创作就可以借着视频本身的传播而传播,使更多的读者不断围观,并参与其中。灵感不断涌现,新的符号不断产生,聚集人群,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获得极大的认同感。


然而,这种每次只能发送几个字符的自媒体,往往完成不了最起码的观点论述,大部分弹幕停留在情绪表达和直白表态,其中当然也包含谩骂、人身攻击等不理智的发言。


处在漩涡之中的弹幕

 

某种程度上说,弹幕比视频本身更能激发和传递情绪,让身处其中之人深受感染。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氛围,带来的快乐和陪伴是真实的,谩骂带给人的愤怒也是令人无法忽视的。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并不是虚空,而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空间不断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的真实场域。网络空间里的狂欢影响的不仅个人的情绪,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聚集于此,匿名化的互动环境更能鼓励人们表达平时不会表露的一面。不同的情绪语言肆意宣泄,为了追求快感,将低俗当做有趣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比如追求骂人要有创意,脏话要足够恶毒的“祖安文化”。《半月谈》的一篇报道表明,这种亚文化的出圈、扩张,影响了许多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通过由骂脏话带来的认同感,使青少年语言粗鄙现象愈演愈烈。网上狂欢,网下跟风,“祖安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肆意蔓延,已倒灌至现实社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


 “祖安”相关视频中,网友看得津津有味,却在弹幕中集体“反弹”


娱乐?社交?文化?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以电视文化为例对于大众的娱乐深表忧虑:“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缺乏精神追求和归属感的后果就是一味地追求快感。过度依赖于网络中短平快的刺激,而非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行动,还可能会带来思辨能力和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风格的丧失。

 

我们需要冷静地面对这一切,不时地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抽离出来,或许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提升自我,构建健康的互联网文明。例如弹幕文化,人民日报也曾刊文指出,既要正视弹幕中凝聚的集体智慧,及其在当代文化融合和创新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发挥其在沟通文化、促进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有时我们允许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与新兴文化保持着冷静而客观的距离,这种距离感的存在,有利于个人和新兴文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资料: 
吴海琳 王敬贤,《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基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实践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月
黄骏,《年轻人为何享受弹幕狂欢》,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6月15日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林志伟,《杉菜从纯情女到绿茶婊,互联网对我们的儿时记忆做了什么?》,S-Tech(ID:S-Tech1014)
蒋芳 贝赫,《“祖安文化”,真的该管管了!》,半月谈,2020年第13期
郑焕钊,《用好弹幕 优化内容》,人民日报 ,2020年7月17日
小亢,《弹幕版四大名著,“上头”了》,光明日报,2020年7月17日


编 辑 | 张姮姮  校 审 | 王 琪  校 对 | 白琼瑜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倡导文明弹幕

               -俺也一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